淮安这个村,“红”得辣眼
村,是什么? 是你蹒跚学步,听蝉鸣蛙鼓的地方, 是你祖祖辈辈,种下梦和希望的地方, 是你万水千山,只留下背影的地方, 是你近乡情怯,望炊烟升起的地方, 是你的乡愁在地图上无限浓缩,最后到达的那个地方…… 淮安这个村,“红”得辣眼 “淮安红椒”,江苏首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它的核心产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黄码镇大李村。小小红椒,辣中带甜,大李人靠它种出了好“丰”景。 ![]() 为改变现状,20世纪80年代,大李人自筹资金兴修水利,但怎奈力量有限,收效甚微。到2005年,村集体非但没“余粮”,反而欠着100多万元的外债。“那时候最怕过年,兜里没钱,只能厚着脸去镇上‘化缘’。”对当年的窘境,李步权记忆犹新。“化缘”只解一时渴,致富还需谋长远。2006年,大李人不再埋头受穷,开始抬头“看天”。一方面,村里向上争取资金,建泵站、疏水渠,解决灌溉瓶颈;另一方面,村民尝试种植红椒,建大棚、上规模,探索致富新路。村民严顺美是其中之一。十几年前,他尝试种植三亩多红椒,形如牛角、色彩鲜红的红椒一上市,供不应求,收入翻了好几番。见严顺美鼓起了口袋,其他村民纷纷效仿。村“两委”则瞅准时机,请农业专家下地指导,让种植不愁;联系收购商上门采购,让销售无忧。双管齐下,红椒种植产业在村里迅速铺展开来。 在外打工的村民谢成明也回村承包了20亩地种红椒。“一年赚个十多万块,虽然起早贪黑吃了不少苦,但比打工强。”谈起现状,谢成明乐呵呵地说。如今的大李,大棚种植户达100多户,连片红椒种植基地有近千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强村。林茂盛,凤凰来。这些年,淮安市农科院、淮安市农业科技示范园、淮安市蔬菜研究所、清江浦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等纷纷落户大李。原因无他,背靠产业好搞科研,交通便利好运输。一时间,大李从种粮歉收地,变身“香饽饽”。资源集聚,好处不言而喻——大李村农户得以第一时间获得优质种苗,近80名村民得以在家门口产业园打工。 “何止这些。”李步权告诉记者,几年前,一家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也落户大李周边,“现在,咱村种红椒,源头有优种,周边有市场,可以说顺风顺水,啥都不愁。”路子对了,面貌新了。这几年,富起来的大李村拆破建筑、疏浚河道、安装路灯,民生实事一桩桩一件件,这些基础设施又进一步引来投资、壮大产业。“里子面子都要有,质量产量都要高。”谈起未来,李步权踌躇满志地说,村里投资建设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即将投产,将对红椒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同时,不断拓展葡萄、草莓、黄瓜等新品种,丰富种植品类,做大设施农业,变“一片火红”为“五光十色”。 ![]() 供稿:淮安日报社 |
【责任编辑:刘 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