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相逢】我的老书记 / 李斌
【8月9日,我与陈远乐老书记合影】 三十年前,我在东台镇机关工作虽仅两年有余,却与时任镇党委书记陈远乐结下了深厚情谊。他平易亲和、爱民如亲、体恤下属的人格魅力,总让我时常念起。有件小事至今清晰如昨,成了我终身难忘的记忆。那年,我随陈书记到工艺品总厂调研,傍晚便在工厂的职工浴室洗了个澡。我那时年轻,想着给领导擦背是分内之事,可刚帮他擦完,他却执意要给我擦背,不给还不行,他说互相帮助嘛!这便是他与人相处时一贯秉持的平等原则。 今年我退休后,创办了 “黄海一勺” 公众号,旨在搭建一个 “百姓写写百姓” 的大众文字俱乐部。这个定位颇得人心,平台呈现出 “锅热饼靠” 的兴旺态势,吸引了大批粉丝 —— 有退休老干部、文学大家,有医生教师、工人农民,更多的是市井街坊、个体商户。 我与远乐书记已三十年未曾谋面。8 月 7 日,东台镇一位读者看到朱兆龙老师在 “黄海一勺” 发表的《东台抗日的农村篇章》后,急切地在留言区询问:“我是兆龙的小学同学,想求他的联系方式。” 经与兆龙老师核实,我帮他们成功接上了联系。后来沟通得知这位读者实名后,我想起1991年曾写过他,便跟他提起,当年他在东台镇企业界是位颇有争议的能人,正是陈书记解放思想启用了他,事实证明果然用对了人。这位年过八旬的读者思维依旧活跃,他把消息反馈给陈书记,提议次日让我和兆龙到复兴楼一聚,并特邀陈书记到场。年近九旬的老书记听到我的名字,十分高兴,欣然应允。 见面时,我们紧握双手,聊起当年我跟随他下访企业调研时执笔撰写的《基层党委书记调查报告》,感慨在书记引领下我的文字功底由肤浅向纵深发展,以后之所以能写许多观察与思考文章,均得益于在陈书记手下执笔操弄的那些调查报告。其中《困难企业的出路在哪里?》一文登上了1991年10月7日的《中国乡镇企业报》头版头条【第115期】,还获得全国领导工作研究征文二等奖,也正因如此,我在东台镇的工作才算真正站稳了脚跟。此后,镇上研究企业扭亏增盈和经营机制改革的党委扩大会,都会通知我列席。有一次,我参加 15 名厂长座谈会,研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工作。当时想着,若只发一则动态消息未免太过简略,便换了种会议报道的写法,以鲜活的对话特写了一篇现场新闻,标题用的正是陈书记主持会议时的第一句话:“请各位厂长有啥说啥。” 稿件发出后,被《经济日报》采用。 前些天与陈书记会面时,我们拍了合影。为了记录这一瞬间,同时,让 《黄海一勺》的“旧文新读” 栏目更添活力,我特意将这篇现场新闻特写找出来,旧文新读,怀念过往,也借此祝愿陈远乐书记永远健康、天天快乐、美满幸福。全文如下: “请各位厂长有啥说啥!” 李 斌 “小企业干脆承包给个人,中等企业迅速组合成企业集团,全镇上下把主要精力投入骨干企业的人才引进、项目开发和外向开拓,才能促进东台镇经济腾飞。”8月14日下午,江苏东台市东台镇党委书记陈远乐、镇长杜剑锋约请15名厂长敞开心扉有啥说啥。镇皮件厂厂长高存龙立即来了个“当头炮”。 “企业搞承包,首先要砍断负赢不负亏的退路,既然有勇气挑起厂长这副担子,就该有勇气把所有的家产拿出来抵押,使‘军令状’言之有物。作为党委、政府,只要承包者是在‘三个有利于’的精神导向下一不犯天条,二不中饱私囊,就应竭力支持和保护。”镇建材厂厂长张文林说。 镇塑料二厂厂长黄锦溪说:“企业一轮承包是厂长承包制,到二轮承包时,改为集体承包制,现在企业在决策问题上,班子里有一人提反对意见就很难形成决议。”“你这话说的不对,在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上,你看准了的就应该一锤定音。最近物价上涨,我厂给每个正式职工每月增补10元,我提出给一线脏、苦、累、险的临时工每月增补15元时,班子意见就不统一。结果,我大胆地说了算。”镇建材厂张文林厂长反驳道。 “上面要造一池好水,让企业游泳。我觉得镇里要花大力气清理过去出台的一些不符合现行政策的政策文件,因为政策上的不协调,容易给企业造成误区,甚至盲区。此外,党委、政府新出台的政策,尽量要从宏观上开口子,微观上要让企业自强自立,放手放胆。”许树安、陈德中、朱家龙三位厂长感慨地说。 因接待客商迟到的镇纬编针织厂厂长周明生语出不俗:“把企业推向市场,不能一推了之。像我们困难企业本来走路就跌跌撞撞的,能离开党委、政府的问寒问暖?当然不能。不过,我所说的离不开绝不是要躺在党委、政府的怀抱里饱食终日,而是要在企业把供销人员、开发人员推向市场后逐步断奶,使企业越养越胖。” “小农经济意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走不出的怪圈。要乘势而上,首先要灵活运用好得与失的辩证法,而不能机械地去做舍得买鱼(办厂),舍不得买生姜、葱(技改)的蠢事。”这是挂职干部、镇新民拉钢厂厂长杨伯群任职三个月以来得到的启发。 厂长们的思路、建议和希望,使书记、镇长感触颇深;反过来,书记、镇长破天荒搞这样的活动,也使厂长们倍受鼓舞。 刊于《经济日报》1992年10月7日【总第3455期】,样报如下: (撰写此文时,我虚年28岁(左一)。右一为当年同事余曙德同志) 【编后】一勺“旧闻新读”与“尘封记忆”一脉相承。一勺“知青岁月”栏目即将上线,欢迎读者朋友投稿! 投稿微信 ZX 161218(李老师)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